消毒劑的規范使用應予以高度重視
近期疫情的反復影響導致消毒劑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日益增加。然而若企業和公眾對消毒劑的規范使用認知不足,可能造成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進而引發健康損害事故。
一、韓國加濕器消毒劑致死事件
21世紀初,部分韓國企業推出了用于清潔加濕器的消毒劑產品,此類消毒劑可加入加濕器用水中,起到徹底清除加濕器中細菌的作用。2011年起,韓國陸續發生了多起因肺損傷導致的死亡事件,其中不乏孕婦人群。經調查發現因加濕器使用導致肺損傷,可能與上述加濕器消毒劑有關。不同企業經銷的消毒劑有效成分不同,包括異噻唑啉酮類(CMIT/MIT)、聚六亞甲基胍鹽類(PHMG)、聚[2-(2-乙氧基)-乙氧基乙酯]胍(PGH)等化學物質。
二、后續科學研究和法案的出臺
該事件發生后的數年間,韓國各科研機構對涉事消毒劑成分的吸入毒性開展了不少研究。細胞毒性測試和動物吸入毒性試驗結果證實,加濕器消毒液對正常的肺細胞有毒性反應,與肺纖維化具有較強關聯性。為此,2018年韓國環境部頒布《消費化學品及生物殺滅劑安全法》(K-BPR),對消費化學品實施檢查許可制度;對生物殺滅劑實施活性物質通報,許可以及產品許可管理制度,并已于2019年伊始實施。
然而,該事件受害者經歷了長期努力才經司法審判可以獲得賠償和醫療資助;相關企業也被處以行政處罰、部分企業管理人員和科研院所人員遭到刑事起訴。
三、不同接觸路徑下的毒理反應存在差異
韓國加濕器消毒劑致死事件,反映出消毒劑有效成分的使用應嚴格予以安全性驗證,即使是常用的消毒劑,改變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圍可能導致健康損害事故。在我國消毒劑使用管理體系下,2020年11月1日起實施的GB 38850-2020《消毒劑原料清單及禁限用物質》對不同消毒劑的使用范圍進行了明確規定。以PHMG為例,僅可用于人體的消毒,禁止用于室內空氣和環境的消毒。
考慮到疫情的反復影響,當前社會活動中消毒劑的使用頻率和使用范圍日益增加,建議使用者提高化學品使用安全意識,根據使用場景選擇國標推薦的安全消毒劑,實施防疫措施的同時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
本文作者:張旭晟,上海驥路律師事務所律師
聲明:
本文由上海驥路律師事務所律師原創,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得視為驥路律師事務所或其律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見或建議。如需轉載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內容,請注明出處